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信息发布者:mp_18903710416
    2021-04-15 18:44:06   转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诚然,我们所开启和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和崭新内涵。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从五个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人口规模宏大的现代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大的人口规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难题,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的问题尤其突出,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的压力十分巨大,宏大的人口规模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影响,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考验。宏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构想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是推动总体上的小康向全面的小康转型,让现代化惠及宏大人口规模中的每个个体。

      宏大的人口规模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众多、农民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是基本国情,但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释放人口红利,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新兴产业,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党中央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人们普遍接受现代国民教育,规模巨大的人口同时又是素质优良、发展全面的人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这样,我们党化解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面临的人口难题,同时也与时俱进地加快实施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新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宏大的人口规模是一股强大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然是依靠人、为了人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宏大的人口规模中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和本质性要求。一方面,富裕象征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经济建设的成果,是社会的理想与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而非少数人的集中占有,是现代化成果惠及每个个体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内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强调加快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符合人民群众期盼的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固然以物质的充足为基础和前提,但如果仅仅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不能实现精神上的进步,则与现代文明的要求背道而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物质生活是基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物质生活并不能构成全部内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六大新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社会文明层面上,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可持续的整体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界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来源,为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实践提供物质前提,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是对自然的尊重、对规律的顺应以及对发展的质量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摒弃了传统工业化的野蛮性和自利性,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日益焕发出蓬勃生机。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新构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源于中华文化追求和睦的优良传统,源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多极化和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源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正确判断和对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源于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为世界和平作出努力,成功地走上了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才能体现出一个大国责任,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宣示和承诺,也是现实和行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和平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会对全球构成威胁,而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良性循环互动。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全球和平的维护者、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和人类利益的捍卫者。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